年岁渐长,慢慢懂得:适时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清醒。
年轻时常拼一股劲,上了年纪却学会了“认怂”。这不是软弱,而是走过山河、见过聚散之后,终于看清什么才真正值得珍惜。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明白。辛苦运转了几十年,早已不是二十来岁那个熬夜狂欢、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的年纪。
变化最明显的,大概就是喝酒了——不光酒量不如从前,醉一次,恢复的时间也拉长了不少。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能喝多少酒,都是有定数的。年轻时挥霍多了,年纪大了自然就喝不动了。这话虽没什么科学依据,却现实得让人点头。那些当年号称“千杯不醉”的老友,如今大多也举杯犹豫,量力而行。
其实,喝酒认怂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迈过心里那三道坎。
换个喝法,不拼酒量
有位老友曾自嘲:“我为什么总喝多?全因打开方式太豪横。”
他总结自己:酒量一般,架势却从不输人。
一上桌,先打一圈,每人敬一杯,二两已下肚;再敬长辈领导,满杯表敬意,又是二两;等到回敬环节,第三个二两也到位了——还没进入“单挑”环节,人已经晕了。
你是不是也这样喝过?

既然开始惜命,不如换个方式:慢慢来,少打圈,不逞强。
更重要的是,别中“激将法”的招。酒桌上总有人爱用话挑事,年轻时忍不了,非要争一口气。可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底气,不是喝倒别人,而是清楚自己的底线。
你激你的,我笑而不饮。
我不喝,你又奈我何?
换种酒局,不凑热闹只谈心
有句话说得实在:人过中年还混迹于无谓的酒场,其实挺没意思的。
大多数社交圈,热闹一阵也就淡了。很多所谓朋友,不过是酒桌之交,有酒有肉才聚得起。可若只剩推杯换盏、虚情假意,这样的局,还有什么滋味?
尤其是那些“官样酒局”,人人戴着面具,说着场面话,连一句真心话都听不到。本想小酌放松,结果比上班还累。
更尴尬的是“生人局”——被朋友拉去,一桌十余人,认识的没几个。全程忙着加微信、记名字、讲客套,如坐针毡,只想早点溜走。

至于“套路局”,更不必多说。不是每杯酒都带着善意,也不是每场酒都值得信任。有人因酒局失言,被人拿住把柄;有人因劝酒过量,惹上麻烦。这样的江湖,中年人玩不起,也懒得玩。
所以,往后喝酒,不舒心的局,别去;不熟悉的人,少聚。
真正想喝的时候,找三两知交,小菜几碟,小酒慢酌,聊的都是真心话,笑的全是自然声——这样的酒,才喝得下去。
换种心态,不劝不拼不负自己
要记得:这世上,没有哪一场酒局值得你往死里喝。
明白人,不劝酒,是修养;不贪杯,是责任。
别忘了身后还有家。你若倒下,他们的天就塌了。
法律上也讲:同桌饮酒,彼此之间有照顾劝阻的责任。
中年以后,很多人身体已悄悄亮起红灯——血压、血糖、肝胆、肠胃……自己清楚,别人未必知道。这时候再硬撑,不是豪爽,是冒险。
所以,别再信“感情深一口闷”的老调。

真正的情谊,不在酒里,在心里。
人过中年,酒至微醺即可,守住清醒才是本事。
我们之所以认怂,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有了更想守护的人与生活。
“认怂”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坚持——坚持健康,坚持清醒,坚持把有限的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事。
对生活低头,不是认输,而是脚踏实地、不再内耗。
也许我们终究活不成完美的样子,但至少,可以活出从容、真实的自己。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文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