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淮安区》专题报道】身残志坚,用爱照亮学子求学路

来源:淮安区文明办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 2025-07-25    

——记“江苏省慈善楷模”、“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残疾修鞋老人王建荣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29.jpg

在城市的一隅,有这样一位修鞋老人,他身形佝偻,行动不便,残疾的身躯并未阻挡他内心的温暖光芒。14年如一日,老人默默坚守着一份特殊的事业——无偿支持困难学生。他用那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双手,不仅修补着破损的鞋子,更修补着无数困境学子的梦想,编织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心传奇,让我们走进这位修鞋残疾老人的故事,去探寻他14年爱心旅程中的点点滴滴。

王建荣,男,汉族,1945年11月生,中共党员,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闸北村村民,一名修鞋匠。

3岁时,王建荣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1962年,17岁的他随父母迁居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自谋生活出路,以搓草绳编蒲包维持生计。后来生产队照顾他,安排去集体窑场记账。王建荣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在窑场工作时,他利用空余时间将半截砖对成一块卖给客户,为集体创收每年近万元。由于农村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王建荣同志离开了窑场,他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强不息,自谋职业,他向一位修鞋师傅拜师学艺,干起了修鞋业。

从那一双变形的手和磨得发亮的板凳,可以看出他的生存之路很艰辛,46年来,他自学修鞋手艺,自力更生,几十年的修修补补,将他的双手变得粗糙,皮肤绽裂,手指关节突起变形;虽然缝补一双鞋仅有几元钱,但他有一颗善良而火热的心。他说,“我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但买了房,还组建了家庭,我的人生梦都实现了,所以很知足。我也很感谢政府,为我们残疾人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34.jpg

自力更生的同时他还不忘兼济他人,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云南地震中倾其所有支援灾区。他还主动伸手帮助贫困乡亲、学生、路人,在过去的14年中,他累计捐款8万余元,资助百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在王建荣老人的轮椅车上,挂着一块“信得过个体户”牌匾。这块牌匾是1988年淮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给他的,至今已有35年。这块牌匾,见证了他为人诚信的道德品质。

在淮安区提起修鞋匠王建荣,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名残疾人能自食其力已经很不容易,而他还能主动帮助别人更让人敬佩;尤其是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容易,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慈善的确很难,但王建荣做到了;他的善举也为社会做了个榜样,感染了身边的人一起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39.jpg

心怀大爱,倾其所有支援灾区

几十年的风霜岁月,几十年的修修补补,将王建荣的一双手变得粗糙,手指关节突起变形,一双因残疾而无法行走的腿,每逢刮风下雨,总是钻心地疼,但是老人那颗善良而火热的心,却见不得别人吃苦受困。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王建荣在家里看到电视报道,看到电视上一幅幅灾后画面,很是担心着急,受过苦的他知道无处安家、不能温饱的苦楚,于是他第一时间将自己攒的全部积蓄捐了出去,包括1000元现金和3000元存折。捐钱的时候,现场工作人员问他的姓名,他说不需要知道,只要钱能送到就行,我不记名,不要你们宣传。不要登报纸,我就这三样条件。后来,工作人员拿着存折去银行取钱,银行要求必须本人到场,再次联系到王建荣时,大家才知道这是一个靠修鞋维持生计的修鞋老人。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王建荣又分别捐款2000元、1000元。几千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修一双鞋只挣一两元钱的王建荣来说,却要攒很久。一次性捐出修了近千双鞋才能攒到的钱,王建荣说他不心疼,他更惦记着需要帮助的人。“靠自己做慈善”,这意味着王建荣捐出的每一笔善款,都来自这一笔笔不起眼的修鞋钱。早上七八点开始修鞋,晚上五六点左右收工,一天最多修几十双鞋,一双鞋的“利润”只有块把钱。

扶危济困,雪中送炭温暖身边人

王建荣不仅在地震募捐这种大事上竭尽所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待身边的父老乡亲,他更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04年,王建荣听说本村李某家儿媳妇生病去世,儿子没有能力出去挣钱,家里非常困难。他主动带着一些生活用品去李某家认了这个“亲戚”,从此以后,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食用油、大米以及生活用品上门去,平时李家有什么大事小事的,他都及时的给予帮助,这一帮就是十多年。村民李某逢人就讲:“王大爹是个大善人,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2008年,王建荣听说街道和村里要慰问本村因病致残的困难户赵某和张某,王建荣主动找到村干部,提出由自己出资帮扶。此后,每年春节,王建荣都会捐款捐物资助身边的困难户、残疾人。

不仅仅对乡亲是这样的热心,对素不相识的人,王建荣老人也是能帮则帮的。王建荣的修鞋摊曾设在淮安区镇淮楼东路上的银行门口,处在闹市区,经常会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每次他都是慷慨解囊,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有一次,学生小林不小心将伙食费丢失,老王问清情况后,叫小林不要着急,我明天带钱帮你交上。还有一次,家住流均镇的小刘也遇到同样的情况,老王毫不犹豫为他补交了80元。像这样的事,每年都会发生三五次,王建荣从来都没有迟疑过,而部分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没有忘记王建荣老人这份情谊,经常路过鞋摊时停下来和老人聊天。

在修鞋补鞋的工作中,遇到有些顾客忘记带钱或者身上钱不够时,王建荣也从来不计较,有就扔两个,没有的下次记得带便好。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45.jpg

真情传递,助力困难学子圆梦

王建荣常说:“我是苦日子过来的,对过着苦日子的人,总觉得能帮的就要帮。”在困难的人群当中,有一类群体是王建荣老人特别关注的,他们就是贫困学生。王建荣老人一直坚持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尽己之力为他们提供生活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这些年,王建荣从慈善总会、学校、关工委等部门了解贫困学生的信息,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这些年,王建荣帮助贫困学子小松(化名)完成大学学业,资助淮安中学贫困学生小婧(化名)完成高中学业并考取了大学,帮助生活困难的身边好人子女小茹(化名),长期资助留守儿童小贻(化名)。6年前,从学生小婧上高中起,王建荣每年固定资助她2000元,作为学费和生活费。“特别感谢爹爹之前对我的资助,我马上要毕业走上社会了,平常也一直记着爹爹的好,有把爹爹的话放心里面,在学校里面我好好学习,也经常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去帮助身边的人。”学生小婧说。

2021年,王建荣了解到关天培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浩(化名)家庭困难,第一时间和学校提出资助想法,拿出平时攒下的两千元递到学校,用实际行动向他提供帮助。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王建荣累计帮扶困难学生百余人,温暖他们的求学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42.jpg

这些年,最让王建荣老人高兴的事儿,就是他帮助过的这些孩子考上大学后,时常来电问问他的情况,每次接完电话,他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孩子们考上大学,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会一直把修鞋摊开下去,帮助人的事情,也会一直做下去”。王建荣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定着一名产党员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年,王建荣的爱心善举,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将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点点爱心成就希望。

修一双鞋,几元钱。而王大爷却能在14年间累计捐款8万多元,算下来每年就是几千元。必须说的是,这笔钱,攒得不容易!这笔账里,有王大爷的勤劳,也有他的节省,更有他不求回报的爱心。王大爷的手艺是修鞋,修好了鞋,穿鞋的人就更好走路。而王大爷的爱心,也让更多人,特别是更多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更温暖。

王建荣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网、江苏文明网、荔枝新闻等媒体报道。他先后荣获淮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苏省慈善楷模”、“江苏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50725172737.jpg

责任编辑: 梦屿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传媒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编辑部   地 址: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北入口5-5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