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录专家曾凡忠博士
6月15日,一则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中国学者曾凡忠博士因其“在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正式当选美国自然和社会科学院(AANSS)院士。这一殊荣不仅标志着其学术成就获得国际认可,更让世界看到一位从中国贫困瑶乡走出的跨界学者,如何以“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打破学科壁垒,成为全球学术界瞩目的“多面手”。近日,本网特约记者通过邮件与电话专访了曾凡忠博士,试图揭开这位“斜杠院士”背后的奋斗历程与治学理念。
一、从失学少年到“双博士”:逆境中走出的学术攀登者
曾凡忠出生于1970年代的湖南永州江永瑶乡。父亲早逝,家庭生活陷入困顿,母亲一人拉扯着孩子,靠微薄的收入和种田勉强糊口。失学成为家境贫寒者难以逃脱的命运,他也未能幸免。学校的课堂、书本的墨香,于彼时的他而言,仿佛一扇紧闭的大门。然而,命运的困顿并未熄灭他对知识的渴望。白天劳作、夜晚苦读,时间被细致地切割,每一寸都用在学习和生计上。自学考试的大门为他打开了新的可能,通过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入湖南省道县师范,跳出了农村。这一突破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也在家乡引发了强烈反响,成为许多失学少年的榜样。进入中师后,曾凡忠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但更需持续奋斗。零基础学英语时,他将6000个单词卡片贴满宿舍墙壁,生活空间几乎被知识占据。自律和拼搏成为他的标签。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竞赛,他都全力以赴。自救史的每一页都书写着坚持与奋斗,困境成为前进的动力,梦想在逆境中愈发清晰。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使他能够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在学术之路上不断攀登。在二十多年求学时光里,拿到了文学、音乐、艺术、医学、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本科、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许多人质疑他的选择,认为跨界难以兼顾,但他坚信“知识无界”,只要肯学,任何领域都可攻克。从汉语言文学到医学,再到艺术学,他的学术轨迹呈现出多元交融、跨界创新的鲜明特征。多个博士学位的取得,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也印证了他对“终身学习”的坚定信念。人工智能、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成为他近年关注的重点。他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70部,7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省部级科技奖。这些成果不仅见证了他个人的学术成长,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民族医药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技术被企业转化,实现了学术与产业的无缝衔接。
二、跨界:文化与科技的“交响曲”
在当代艺术与学术领域,曾凡忠先生通过跨学科实践树立了创新典范。这位湖南籍艺术家兼学者在音乐、剪纸、叶雕、国画、书法等十余个领域取得突破,完全突破了传统“专精一行”的思维定式。其探索历程揭示:学科交叉的临界地带往往孕育着真正的创新可能,而非源自单一领域的持续精研。
曾凡忠广受赞誉的艺术突破在于实现了西洋技法与传统工艺的创新性结合。在剪纸创作实践中,他突破性地融入油画写实语言,为这项古老民间技艺焕发全新活力。其人物剪纸以“形神俱备、高效成型”为突出特色,既延续了传统剪纸的平面装饰韵味,又借助明暗对比与三维空间塑造,呈现出逼真视觉效果。这种独创性艺术范式促使作品先后被哈佛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收藏,更获得两项世界纪录认证。
曾凡忠的跨界探索并未局限在艺术范畴。他将瑶族武术与中医理论相融合,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养生功法系统。基于对经络理论的系统研究,这位学者重新阐释了传统武学的运动机理,让习武过程既能提升身体素质,又能实现通经活络、调和阴阳的疗愈作用。这种学科交叉的知识整合,充分展现了曾凡忠对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与创造性转化能力。
曾凡忠的学术实践引发了对当前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的深度思考。在学科过度细分的学术生态中,其成就有力佐证了跨学科研究并非表层知识的机械叠加,而是需要植根于对各学科核心范式的深刻把握。相关研究显示,实质性学术突破通常萌发于学科交叉地带,但必须满足研究者具备坚实的学科根基与敏锐的问题洞察这两个基本条件。从知识生产维度观察,曾凡忠的学术历程重构了“学术卓越”的内涵框架——这种价值判断不仅依托于单一领域的持续深耕,更取决于将多元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命题的实践能力。在这个“专业化”与“碎片化”并存的时代,曾凡忠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启示:真正的跨界,不是跨越领域的“物理位移”,而是打破思维的“学科茧房”,让文化与科技在对话中产生“化学反应”。
三、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
曾凡忠博士凭借非遗剪纸与叶雕传承人的身份,通过艺术搭建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在创新转化、国际推广与学术解读的多维实践中,他将根植中国乡村的非遗技艺推向国际视野,不仅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获得者,更荣膺“世界人像剪纸大王”及“中日、中泰文化交流大使”等称号。其创作成果获哈佛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京艺术大学等机构永久典藏,树立了非遗国际传播的典范案例——既是传统工艺的跨文化实践,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通过剪刀与刻刀的创造性转化,他突破文化折扣的传播困境,借助学术研究增强文化阐释力,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形成“传统为基、现代为用”的全球话语体系。这种扎根民族土壤、面向国际视野的文化探索,为非遗活态传承贡献了具有全球意义的中国经验。
曾凡忠的非遗传承实践突破了单纯复刻技艺的局限,转而借助跨界思维为传统基因注入新活力。在剪纸艺术创新层面,其开创的“写实派剪纸”技法巧妙融汇西方素描的精确造型与中国画线描的写意韵味。以《伟人毛泽东系列》为例,该系列通过引入油画光影处理强化人物雕塑感,同时在刻法层面吸收版画黑白对比技法,最终达成“形神俱现、高效创作”的革新成果,将单幅作品的制作周期由传统模式的数日缩短至20分钟。
四、教育贡献:从受助者到施教者
求学过程中的点滴温暖与关怀,亦成为他日后坚持育人初心的重要养料。小学老师在他家访时送来的一本旧字典,邻里间为他凑齐学杂费的善举,乡村教师无怨无悔的坚守,都让他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是整个人格的塑造。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在他心中烙下深深印记。正因如此,他后来无论身处何地,身兼数职,始终心系教育,将个人成长与民族教育、社会责任紧密相连。作为教育公益事业的躬行者,曾凡忠以行走轨迹勾勒出中国教育发展的温度图景。自2003年创立教育基金会至今,这位深耕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为湖南、广西、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40余名寒门学子托起求学希望。其教育帮扶机制呈现出多维度的创新模式,旨在突破传统帮扶的局限:不仅涵盖学费补助等经济支持,还包含《硬笔楷书教程》《粉笔楷书技法》《教你学剪纸》等专业教材的精准输送;同时构建了奖学金激励与定期探访的双向机制,以此强化情感联结
在教育创新领域,这位教师将高校课堂转化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实验场。当竹竿舞的节奏与葫芦丝的旋律在音乐课堂响起,这些传统艺术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而是化身为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鲜活媒介;美术教育中,剪纸教学突破技术指导层面,转而以“生活艺术化”为核心理念进行实践演绎。此类创新实践折射出独特的教育智慧——当剪刀游走于红纸塑造窗花纹样时,学生指尖传递的不仅是视觉韵律,更是对生活美学的思维重塑。这种将传统元素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方式,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这位教育者通过双重角色诠释当代使命:既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者,致力于解决教育普及的基础需求;又是教育生态的营造者,着力突破优质教育的提升瓶颈。
五、对话曾凡忠:跨界没有捷径,唯有终身学习
记者:您如何看待“跨界学者”这一标签?
在他看来,跨界的本质是打通思维壁垒。例如,中医理论中“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和动态平衡的思考方式。这种观念在现代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建模等领域同样适用。人工智能崛起,引发对系统智能、数据驱动、动态反馈的关注,技术逻辑与中医的“天人合一”哲学不谋而合。曾凡忠常以此为例,鼓励学生打破专业的藩篱,不被学科标签所束缚,主动寻找不同领域之间的共通性与互补性。他喜欢引用达·芬奇的例子,达·芬奇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工程师、解剖学家、发明家。这种多元身份,正是因为他能够将艺术的创造力、科学的严谨性与工程的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曾凡忠指出,现代知识体系日益庞杂,学科边界不断模糊,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跨界整合的能力。单一学科的深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与其他领域产生对话与碰撞,终将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
记者:当选AANSS院士后有何计划?
步入AANSS院士行列,曾凡忠对未来的学术布局有了更为宏观与系统的筹划。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学科成就,而是希望借助院士平台,推动更大范围的学科交融与国际协作。首要计划便是筹建“数字人文实验室”,这一实验室将成为非遗数字化、民族医药循证研究、复杂系统建模三大领域的创新枢纽。他提出,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更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得新的活化路径,传统知识得以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他认为,学术活动不应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国界,而应服务于人类整体的进步。推动国际学术合作,成为他履行全球责任的重要方式。以“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合作项目为例,曾凡忠不仅仅是推动者,更是实际运作者。他带领团队构建了连接中国、泰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学者的跨国数据库,广泛汇集民族药方,数据库目前已收录超过两万条独特的民族药方。这一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各国传统医学的交流与互鉴,更为全球范围内的医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记者: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有何建议?
面对当代科学研究环境的剧烈变革,年轻科研工作者常常感到压力与焦虑并存。曾凡忠在访谈中坦言,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他强调,永远保持好奇心与行动力,是科研创新的根本动力。科学探索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渴望与追问,唯有不断发问、持续学习,才能在学术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远。他认为,年龄、背景、起点从来不是学习和创新的限制,关键在于保持对新知的渴望与对变化的敏感。每一次技术的更新迭代,都是重新学习、重新定义自我的机会。他提醒年轻科研人员,不要被短期成果和外部评价所左右,更不要陷入对“专家”身份的迷恋。科研道路上,最需要的是韧性与持久的热情。他鼓励年轻学者主动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结语:一盏灯照亮千条路
曾凡忠的人生轨迹,从湖南江永贫困瑶山的放牛娃到国际顶尖学术殿堂的AANSS院士,跨越了地理、学科、文化的多重界限。他用半生的实践诠释了“知识无界”的深刻内涵,将个人奋斗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在他的故事中,跨界从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对知识极限的不断挑战,对创新价值的持续追问。放眼当下,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主题,跨界者正逐步成为破解复杂人类问题的关键力量。AANSS主席帕姆•帕里克在贺信中曾高度评价曾凡忠:“曾博士的成就证明,当科学拥抱人文,创新便能突破想象力的边界。”这句话不仅肯定了曾凡忠的个人成就,更指出了未来学术发展的方向。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现实创新的催化剂。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全球化深刻影响学术格局的时代,单一学科的视角早已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跨界思维,成为新一代学者应对全球议题、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能力。一盏灯,可以照亮千条路。曾凡忠作为一名“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坚韧的毅力,在文化与科技的交响中不断前行。他用行动告诉后来者,知识的边界永远可以被突破,人生的可能性也因不断探索而愈加丰富。面对未来,他将继续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篇章。正如他的经历所昭示,终身学习、勇于跨界、敢于创新,方能在变革的时代中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更多人共同追逐知识与梦想的光芒。(文/特约记者 黄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