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曹主任,我真不知道孩子该怎么办了。” 在诊室里,李女士握着记者的手,声音哽咽。她口中的曹主任,正是中医科的曹志明主任。而她的儿子小远(化名),曾深陷抑郁症的泥沼,如今正慢慢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生活。这段艰难的求医之路,因曹志明主任的专业与关怀,有了温暖的转机。
小远今年 15 岁,原本是个阳光开朗的男孩,成绩优异,还热爱篮球。然而,初二下学期,一切都变了。李女士回忆道:“最开始发现他不对劲,是因为他突然变得特别沉默,以前放学回家会叽叽喳喳说学校的事,后来一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小远的成绩也开始下滑,晚上经常失眠,还总是说很累、没有胃口。李女士以为孩子是学习压力大,只是耐心劝导,可情况却越来越糟。
直到有一天,李女士发现小远在偷偷写遗书,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家人赶忙带小远去了多家医院,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小远依旧整日郁郁寡欢,拒绝与人交流,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就在李女士绝望之际,有人向她推荐了擅长治疗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曹志明主任。
曙光初现:细微之处见关怀
初次见到曹志明主任,李女士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曹主任先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仔细观察小远的面色、舌苔,听他说话的声音,详细询问日常作息、饮食偏好与情绪变化。同时,他也安排小远进行了心理测评量表检测,以及脑部神经递质水平检查。温和的语气、专注的倾听,让小远逐渐放下了防备。“曹主任问我喜欢什么,平时有什么爱好,还和我聊篮球明星。” 小远回忆道,“那是我患病以来,第一次有人这么认真听我说话。”
通过全面诊断,结合专业评估,曹志明主任认为小远的抑郁症在中医范畴属于 “郁证”,主要因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所致。他向李女士解释道:“青少年情绪障碍近年多发,从中医角度看,青春期正是肝气升发、气血动荡的时期,学业压力、情志不畅易致气机郁滞。小远性格内向,不善疏解情绪,长期积累就会影响脏腑功能,出现抑郁症状 。”
温暖相伴:漫长康复路上的守护
针对小远的情况,曹志明主任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运用中医、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帮助小远改善抑郁症状,调节身体机能。治疗期间,曹志明主任更是始终将关怀贯穿在每个细节中。他特意给小远准备了一个 “心情日记本”,鼓励他每天记录心情和发生的小事,复诊时会认真翻看,和小远一起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
曹主任还十分关注小远的家庭环境。他多次单独与李女士夫妇沟通,指出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中的不足。“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和催促,而是理解和陪伴。” 曹主任说,“试着每天留出半小时,放下手机,专心听孩子说话。” 他手把手教李女士做疏肝解郁的食疗药膳,还定期通过微信询问小远的情况,即使是休息日,也会抽空回复李女士的咨询。
重迎阳光:仁心浇灌出希望之花
在曹志明主任的悉心关怀与治疗下,小远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三个月后的复诊,小远主动和曹主任分享了自己在学校的新故事。半年后,小远重新加入了篮球队,还在比赛中进了关键一球。如今的小远,笑容重新回到脸上,成绩也稳步提升。
“曹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教会我如何面对困难。” 小远说,“每次去复诊,就像去见一个老朋友,心里特别踏实。” 李女士更是感慨:“曹主任就像我们家的定海神针,他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建议,都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谈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曹志明主任语重心长地说:“治疗不仅是用药和检查,更要走进患者心里。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敏感又渴望被理解,只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尊重,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希望家长和老师都能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别让心理问题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形杀手’。”
小远的故事,是无数抑郁症青少年借助中医治疗康复的缩影,也是曹志明主任医者仁心的生动体现。在他的帮助下,更多的孩子正在走出心灵的困境,重新拥抱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