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 | 字写我心,画随我意——傅振举笔下的中国文化符号与当代审美的碰撞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姚风明    人气:     发布时间: 2024-01-25    

1.png

傅振举,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四级调研员,淮安区文联主席、区大运河办主任;江苏科技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注册高级教师(副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文联委员、淮安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淮安市淮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淮安区政协常委。

书法作品远赴美、法、韩、日等国和我国港、台等地区展览,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书与画》等国内权威专业报刊。《人民日报》、中央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宣传》、江苏省委统战部《挚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等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刊物,以及香港知名杂志《见闻中国》、加拿大红枫林传媒等海外重量级媒体均作专题报道。书法作品被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吴承恩纪念馆、韩天衡美术馆等文博单位以及美、英、德、日、加、芬兰、瑞士和我国台、港、澳等海内外人士收藏。出版有《傅振举书画作品选》《傅振举书画印近作选》等,主编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联合出版的《永远的丰碑-—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江苏省电视台、淮安市电视台曾作专题报道。有多篇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江苏散文》等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

2016年,创意策划和组织实施了由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国内顶级文学大奖——国际“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在中国文坛影响广泛,声誉鹊起。先后评出了梁晓声《人世间》、东西《回响》和陈彦《装台》等15部国际和全国级获奖作品,初步实现了把“吴奖”打造成为“茅盾文学奖”风向标的高端定位。

2021年,负责淮安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受到中央指导组赞誉: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安区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之路。同年,参与组织了全区贯彻落实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的系列活动,配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负责主抓了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创排保障服务工作,并在淮安大剧院成功首演,还先后率队赴南京荔枝大剧院、北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巡演,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引起轰动。此剧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协及江苏省领导同志称赞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目前,正在负责筹备组织校园版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赴全国其它城市巡演工作。

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淮安区政府文学奖——“袁鹰文学奖”,受到省内外文坛关注,为培植“文学淮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被梁启超称作“近世诗界三杰之冠”的清末文人黄公度有一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我深以为然。不仅在写诗方面,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人,在书画方面亦是如此。我观傅振举的书画作品,可循着古人的痕迹,却完全不囿于古人的笔法,有其神而不拘其形,有其韵而不媚其态。真正做到了“字写我心,画随我意”,其创作思想颇具黄公度之真传。

字写我心:初心不改数十载

我不懂书法,却喜欢欣赏。遇到喜欢的字画,总喜欢长时间默默欣赏,起笔、运笔、转笔、落笔……每一笔每一划都要认真研磨一番,想象并还原着创作者当时的心境、环境、意境。有些字,乍一看深邃难解,但是长时间观看,却看出写作者的功利心来,看出其故弄玄虚的小把戏来……而振举的书画,但凡能见到的,我都要认真观摩,忍不住双手插兜,眼睛盯着字画,手指头在裤兜里拼命描摹。从他的字画中,我看到了真诚,看到了执着,看到了真、善、美,没有拐弯抹角地表达,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炫技,只有内心的真实反映。或平淡,如同与他对谈,听他娓娓道来;或愤怒,如同见他正与人生气,坚持原则而绝不相让;或激动,或开心,又或带着淡淡的忧伤,甚至有不甘。每一幅字,都能看到振举在创作时的真实心境。

见字如面,见字识人,见画临境,见画知心。我与振举神交已久,见他字却比见他人多,而通过他的字画,对他的人品、喜好、脾性等等,都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之后与他接触,竟然毫无陌生感,其言行举止,与字画无异。甚至观其近作,亦能感受振举近日心情如何,屡试不爽。

三国周郎善音律,故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誉。周公瑾能通过演奏者的“轻重缓急”,听出弹奏者的心情。我虽不善书画,却能通过振举的字画,达到能偶尔窥探其心境的程度,不得不说他在创作时的洒脱和直抒胸臆,当然,我对他的书法的挚爱,也是原因之一。

书画作品是一个书画家寄托自身情怀和书写自己情绪的舞台,我深信不疑。当然,书画作品也是书画家个性、思想境界、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认知的最真实反映。当然,有的“聪明”的书画家善于隐藏自己真实的心境,让人捉摸不透,又感到玄而又玄,高深莫测,对此我是不屑的。看到这类字画,我必然不可能驻足很久,如同与一个“老江湖”饭桌畅谈,总是小心翼翼,唯恐被他牵着鼻子走。一场下来,身心俱疲,遇到更高段的这类高手,甚至“惶惶不可终日而汗如雨下”。

对振举的字画,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我观赏其作品,竟然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行走于自在之地的通透感。这是作品的意境使然,在这意境中,可以跟他敞开心扉地谈天说地,也可以走走停停,欣赏其中的乾坤、描摹其中的山水。何其痛快也!

那么,振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他的字,我看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儒者,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学者,一个学识渊博、却又不事张扬的智者,一个积极入世,认真做事,真诚做人,低调生活的隐者。后来得知,他别名傅丁,号兰亭后生,室称未厌居,别署悟庐、蕉竹草堂。足见其低调与内敛,更颇具隐者心境。    

虔诚苦旅:一书一划满是情

傅振举幼承家学,6岁习字,走上了书法艺术的苦旅,一直以墨为伴、以笔为友。谁能想到,6岁的他拿起笔的那一刻,竟从没想过放手。书画艺术,讲究历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往十数年、数十年地描摹、创作、练笔,才能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成。上世纪90年代初即拜大师韩天衡为师。振举的字,承“二王”一脉,早期作品仍能看到明显“师古”的痕迹,而数十年锤炼,其字体中传承古人之法若隐若现,让人想一探究竟,却常常无迹可寻,可见振举的字依然超脱古法,在古人的基础上颇能运笔自如,任意挥洒了。

尽管如此,振举依然没有固步自封,依然长时间临摹古人的作品,揣度古人的书写手法,甚至揣测古人书写时的心境与意境,每有所得,则拍手称快,偶有踯躅,即不断临摹,最终想明白之后,方才罢手。这种执着和虔诚,让人尊敬,更让人佩服,一个人做好一件事不难,把一件事坚持做好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真不容易。振举就是这样的人。他常说自己是书法艺术上的一名苦行僧,只有在路上才能不断悟道,才能有所得。

而他的字画,正是他一路上所感所悟,不仅有对书法艺术的所感所悟,更有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的情怀和感悟,这些感悟共同组成了振举书画艺术的风格和品性,与他的个人魅力同频共振。也让我们通过一幅幅作品就能获得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以,他替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却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认知,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振举是很敏感的人,特别敏感的人都不善外在的表达,而诉诸书画和诗文,则是他最擅长和首选的表达方式。其次则是工作,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文作品,展现出的艺术风格与他在工作中的表现也能实现“同频共振”。

振举是淮安人,有着淮左文人的温文尔雅,兼具工作上的务实认真,正如他的字画一般,虽然有刚有柔,却执拗而不羁,有着强烈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感,同时又展现出当代的时代特征——恢弘大气,不拘一格。这与他乐观积极的心态、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他对传统书法和绘画的艺术追求与他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一致的,他对待朋友的真诚,以及对家乡的情怀,都融入和浓缩到方寸之间的作品中。正可谓“笔笔有真意,划划寓乡情”。

振举生于淮安,对于淮安文化和运河文化情有独钟,而这种对淮安文化的推崇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厚重悠长的运河文化和淮河文化,给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他的艺术创作迸发出勃勃的生机。

研究他的书画作品,不能不和运河文化、淮河文化和淮安文化结合起来。一直以来,淮安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是文脉繁盛之地,更是商贾云集之地,不同文化的冲突、融合以及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氛围。这对于一个书画家而言,无疑是创作的乐土,灵感的源泉。傅振举的作品,有着运河的悠远,有着淮安人的儒雅和娴静,又有着水旱码头的繁华,看似凌乱的背后,却蕴含着独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如此自然,以至于给作品在规矩中增添了灵动,在严谨中植入了活泼,在磅礴中展现了细微,兼顾了宏大叙事中的细节描摹。真可谓:浑然天成,道法自然;刚柔并济,阴阳平衡。唯“浑全”二字,能涵盖其观感及意境。

在工作中,傅振举同样如此,他有谋划,有规划,有计划,有高屋建瓴,也有细致入微,能雷厉风行,也能纠偏扶正。正如他的部分作品,给人以“险中求胜”之感,游走在惊险的边缘,揪心之后归于常态,让人揪心不已,却又欲罢不能。

这正是振举做事、写字、作画甚至做人的高明之处,他深沉而多思,勤奋而执着,谦恭而骄傲,顺乎书法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兼具古代哲学的精髓。于这个时代而言,他的天赋和努力,让一些心浮气躁的书画者汗颜,更让一些沽名钓誉者赧然。

文以载道:铁肩道义续文脉

振举是文人,有着文人的执拗和对文化的执着情怀,他又是宣传文化战线的公职人员,肩负一方水土文化文艺复兴的重任。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执着,是他对书法虔诚和执着的升华。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也是文学家吴承恩的故乡。讲好淮安故事,弘扬淮安文化,是淮安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振举毅然决然扛起弘扬淮安文化的大旗,并以赓续文脉为己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16年,振举创意策划和组织实施了由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国内顶级文学大奖——国际“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简称“吴奖”),该奖在华夏文坛影响广泛,声誉鹊起。

“吴奖”先后评出了梁晓声《人世间》、东西《回响》和陈彦《装台》等15部国际和全国级获奖作品,无论作品的层次和深度,都极有分量,初步实现了把“吴奖”打造成为“茅盾文学奖”风向标的高端定位。

2021年,振举负责淮安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他创新学习形式,结合淮安实际,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对标日常工作和本职工作,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赞誉:“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安区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之路”。

同年,振举参与组织了淮安区贯彻落实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的系列活动,配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负责主抓了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创排保障服务工作,《新安旅行团》得以在淮安大剧院成功首演,影响巨大。他还先后率队赴南京荔枝大剧院、北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巡演,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引起轰动。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协及江苏省领导同志称赞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得知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将沿着“新旅”的足迹全国巡演时,总书记高兴地说:那说明你们那个剧还是不错的。与此同时,他组织实施的淮安区政府文学奖——“袁鹰文学奖”,受到省内外文坛的强烈关注,为培植“文学淮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于公而言,工作和事业是振举投入精力最多的;于私而言,书法和绘画是他毕生的追求,即使在最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也要抽出节假日时间挥毫泼墨。事业和书法,虽有不同,但道法同源,核心和本质却都是相通的。他的书画爱好是他品性和处事风格的外在,而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更是他责任和担当的彰显。所以,振举在书法和绘画艺术达到的境界和感悟,与工作相得益彰。

我欣赏振举的书画,常常为此着迷,深陷其中而怡然自得;我敬佩振举的人品和文品,他出身寒微,却勤奋刻苦,努力读书,胸襟旷达,胸怀宽广。他不以一己之私而忘双肩之责,是文艺工作者之楷模,更让我们看到当代文人的初心与格局,情怀和担当!

振举“文以载道,书以明志,画以彰德,行以自律”,源于他的好学、勤学与博学,更源于他广采众长,厚积薄发。他的作品还残存着魏晋的风骨,他的性情更浸润着儒者的文雅,他对事业更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并力求做到更好。所谓: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业道酬精。

从振举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为我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借鉴。然而,我不能像他一样在艺术界独善其身,兼济天性,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可以“任意挥洒画风骨,快意翰墨写人生”,而我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揣摩和玩味其中的深意。

也许这就是境界的差距:他是我师,他的作品是我友。(姚风明)

书风醇正话振举

文/韩天衡

1992年初,我应江苏省淮安市政府之邀,瞻仰拜谒新落成的周恩来纪念馆,一个偶然机会,始识傅振举君。

其时,他拿出书法习作交流,观其书,俨然有法,透溢着洒脱娟秀之韵;看其人,温文尔雅,诚恳敦厚,谦谦有儒者之风。闻其言,坦荡机敏,虚心上进,翩翩有君子之度,当为书坛艺苑一可造之才,日后如能发奋勤研,似可成为周恩来故乡之才俊。他对我执以师扎,见其诚,遂以师生相称。

我以暂不旁鹜,苦练基本功,取法乎上,师古而不泥古,先推陈后出新相勉。因为书法作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是务必十年寒窗,甘受寂寞的。倏忽几载有余,见其近今所作,书艺精进,已具甚好内涵,洋溢着率真自然的书卷气息。“风格即人”,其书清逸脱俗,格韵纯正,正合于他本人气质和不事浮躁之风的。

振举君,天资脱颖,髫龄近墨,其书宗法传统,初从唐楷入手,上追魏晋,下涉宋元,经年累月,孜孜矻矻,心摹手追,终而以“二王”书道正脉为“本垒”,别出机杼。正由于振举善学致用,立意高远,故能取精用宏,运筹帷幄,于晋韵唐法、宋姿元意之外,悟有所得。其书举重若轻,从容不迫,从头到尾,神气一贯,用笔圆熟,点画精到,具有良好的笔墨功夫和艺术修养,因而其作品富有传统气息。振举的书法简静淡雅、轻灵隽永、风神洒脱、耐人咀嚼,正逐渐形成具有丰富传统书法底蕴的自我风格。应该说,傅振举从艺之途,深沉、多思、勤奋、谦恭,顺乎书法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与表面浅浮者,盲目恃才使气者,稍得时髦即踌躇满志者,是迥然有别的。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振举书艺将会有更大的挥洒空间。

(韩天衡先生为傅振举恩师,中国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大师,2001年APEC上海会议国礼作者,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温州师范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赏析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责任编辑: 刘颖楠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淮安市中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北入口5-5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