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柏林
小的时候母亲就跟我说过,我们一生的命运其实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有多大的成就,做什么工作,有怎样的智慧,都是通过别人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地打磨自己,完成这一生的艺术。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很喜欢看书,的时候,母亲总会买很多很多的书,在我不同的年龄段,陪我看不同的书,我那时想,这大概因为她是个语文老师的原因吧。
我的家里有一本据说是好不容易托人带回来的书,全部都是一些诗人的故事。小时候她教我背诗的时候,总是不经意的把那些故事讲出来。我像听一个邻居家的故事一样,像村口爱打听人的小村姑,不断的问东家怎么了西家怎么了。
我听的第一个成语故事就是学富五车,那个时候我好羡慕,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学富五车呢?
为了这个梦想,小时候人家守着看偶像剧,而我天天守在《百家讲坛》,听那些稗官野史。我知道好多诗人的小道消息,只为了在讲出来时觉得自己技高一筹。
在夏天的傍晚,残霞如血,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摇着扇子,谈着李白杜甫,说着柳永李清照,我总是很自豪的说,谁和谁是好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产生怎样的情感,就像说自己的同学一样。看着他们接不上话,我满脸的自豪。
我们也会做别的游戏,譬如成语接龙,现在玩这种游戏的人已经很少了吧,可是你提一个,我便像陈述一段记忆深刻的过往一样。立马可以给你接下去一大串,这成了我年少,少于示人的特异功能,是童年镌刻在我身上的胎记。
每次吃晚饭的时候,她总是跟我爸说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讲的大概是什么内容。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吃饭也很少看电视,这成了我们饭桌上唯一的闲谈,也一个个被我记下了。
小学初中的知识,她游刃有余,每天晚上我背语文课本,苦涩的文言文,当时可是要了我半条命,可是我背了前半句,她立马会背后半句了,还加上一句,地球人都知道,你要背不住,你都没脸长大的。那个时候,我渴求长大,长裙子,高个子,才气四射,想到这,我只能认真背。可是高中的,她只是看看,也不再参与了。慢慢的,她渐渐不再我学习上指手画脚了。大学的时候,我痴迷安妮宝贝,刘亮程,什么白棉布裙,帆布鞋,整的一副超脱自我的样子,我们只有在谈一些作品的时候有一些共同话题。毕竟她一直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呀,而我天天和大学生在一起,在大城市,我在的城市有名人讲座,有地铁,有步行街,那些都是她不曾经历过的。
我发的稿子越来越多,她给我的建议也越来也少了,我活在自己的自我光环里。以为这世间有冥冥注定,键盘上流过的一串串文字,便可以汇作我的一生。
后来我的书几经夭折,当时的我太焦急了,我觉得我做什么都不行。年少的我,像一个赌徒一样,把命运的筹码全部压在了写作上,以为够虔诚,就能命中注定,以为这世间,梦想比什么都伟大。结果命运的弦被我綳的太紧,断的一塌糊涂。
那天晚上,我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母亲在写教案。她说你看看这篇文章吧,我觉得好的文章都不是去追求词语的华美,而是任何人的年龄看,都能感悟出不同的东西,是娓娓道来,让你明白你该明白的道理。而且人生就是要自己细心打磨才行,怎么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件事情呢?
有些事情,是真的讲究天赋的,还有缘分的,就像苹果砸中了牛顿,就像鱼玄机遇上了温庭筠……
那是席慕蓉的《贝壳》,作者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拾到一枚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虽然生命之脆弱,可是上帝却把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做的这样精致和一丝不苟。人生之路漫漫,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呢?
读完之后,我立马释怀,我觉得小时候上学却没读出这样的智慧,感叹作者的境界之大。果然一切事物都是化繁从简,返璞归真,我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件艺术品一样,而不是去渴求别人对他的赞美,尽量的去接触不一样的风景,让不一样的风浪,在我的瓷器上留下一道道痕迹,再用笔尖把它修改成独一无二的花纹。
我再也不纠结结果了,该去体验的时候体验,想写的时候写,还去学了画画,手工,还做起了各种diy,忙得不亦乐乎。
我与母亲见面的机会也越来少,忘了从哪一次开始,我们的饭桌上彻底消失了那种小故事,都是家长里短了。
也是后来,我才明白,那些故事,是说给我听的,从不经意,却又刻意。
我们的生活渐渐消失了这种文学小课堂,我的生活,也慢慢的脱离了文艺。大概我们都怀念那样的生活,孩子在身边,未来无可预料,又充满憧憬的日子,她把我们的群,改成“文学小圆桌。”
而她却再也没有在群里讲过一个故事了。
她总是给我们的群里投放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健康软文,由一个文艺范变成了普及健康安全的宣传员。如何健康生活,成了她的生活重心,她会为我每天的微信运动,点上一颗红心,如此而已。
而我那些年慷慨激昂的梦想,都沉入了生活的湖底。那些梦想似盐,早已经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动荡中,融入了人生的湖泊,每当我想起,我的诗和远方,总是咸了嘴角。
而对每次我想去追求的东西,她总是那么赞同,甚至一些无关的事情都要问个半天,想铺出一万条路让我走。可是,我们都是修路的门外汉,也不是条条大路都通罗马啊。而当面对我每次的失败,她又是那么不经意的一口带过。好像那只是我们平淡岁月里的,走夜里时不小心窜出来的,一只狗,我们被吓了一跳,觉得心里耿耿于怀,可当心情平复后又忘记了,还是要慢慢把路走下去,而随着黎明的到来,那已经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了。
一个人如何才能把满眼的期望,变成满口的无所谓,就像一个人如何把爱了很久的人,放置在岁月中呢?我想大概是爱吧。
在许久后的今天,我再看《贝壳》,才觉得,所谓父母之女一场,缘分都是一定的,母亲之所以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是早已经把我当做她需要穷尽一生打磨的贝壳了吧。
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是表达爱却是在学习中打磨,母亲学习诗词,学习故事,学习如何成为网络健康宣传者,学习如何安抚我的心理,如何静静陪伴着我。在这人生中,她不断打磨着自己,她尊重我人生中的每一个决定和兴趣,同我不断摸索着前进,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我,在我迷茫的时候,把我推出沼泽,在我奋斗的时候,把我推进灿烂和辉煌。
那些微信运动里每天点赞的小红心,大概是她来不及陪我走的路吧,她不断的改变,如只为把我打磨成,与众不同的那枚贝壳啊。
而今夜,我只想给我们的文学小圆桌,讲一个故事,它不属于任何名人作家,是一个关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故事。而这爱是否如贝壳一般,一丝不苟的打磨,只为有一天能绽放自己的颜色?而这又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