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高著《方毅在盱眙》
1943年,方毅在盱眙长达6年零7个月,参与领导淮南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进攻,参与指挥半塔集保卫战,领导盱眙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地方干部的培训,为淮南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驻盱眙,关注民生
1943年10月初,时任淮南行政公署主任的方毅从行署驻地盱眙县时家集出发,带领工作组成员曾宇、王伟、施锦友、孟家芹等12人奔赴盱嘉办事处古城区安乐乡。在听取古城区委书记梁化农就安乐乡调查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后,当天在安乐乡支书黄浩陪同下,步行3里多路到安乐乡中心黄港,在乡民家住下。10月下旬,因工作需要,方毅及其工作组移驻到高港农民高义、高汉友兄弟家,住了2个月零6天。
方毅在安乐乡虽然只待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却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仍健在的近90岁高龄的高汉友老人,一谈起方毅在安乐乡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走访摸底,体察民情
方毅到安乐乡,首先召开了安乐乡党、政两套班子及群众团体和党员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了支书黄浩的工作汇报及代表的发言,对安乐乡有了初步的认识:安乐乡旧属来安县第三区,1940年8月属半塔直属区,1943年2月划归盱嘉县古城区。安乐乡属丘陵山区,南连半塔区马头乡,北接附港乡,西通宝山乡,东邻新民乡。全乡辖五个行政村即凤凰村、郑湖村、油坊村、洪塘村、陡山村。全乡当时土地面积701.38顷,有434户,人口2001人,其中男劳力481人,女劳力377人。抗战前全乡占有土地的共计297户,人口1379人,共有土地706.37顷。各个阶层情况是:大地主1户,中地主5户,小地主8户,富农(包括新上升户)38户,中农(包括新上升户)112户,贫农213户,雇农40户,手工工人11户,游民(山东移民)6户。
方毅在初步掌握乡情以后,随即深入村组,入村入户开始走访调查。他首先来到占全乡人口8.7%的雇农户家中访贫问苦,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帮助和鼓励这些雇农脱贫致富,按照政策帮助他们解决耕牛、籽种问题,土地代耕问题,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自民主政权建立以来,老雇农基本上没有了,大部分都上升为贫农,如对郑湖村的雇农张开先调查,抗战前还在帮工,后来已上升为贫农了。又如公民代表许德富,抗战前兄弟两人都雇在人家帮工,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已经上升为一户很好的贫农。又如对安乐乡现任农抗理事长王清远调查,抗战前全家帮工,可算是一个赤贫,后来已经过上富裕中农生活。分析了这些雇农上升贫农、中农的主要原因是新政权建立以后,取消了高利贷,实行减租减息,得到了民主政权的扶贫救济,生活得到了改善,有的靠勤劳致富上升为中农。
尽职尽责,科教先行
70年前,新四军军部进驻盱眙黄花塘,这个美丽宁静的小镇从此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这是盱眙人民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是盱眙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就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方毅不仅做“大事”,也做“小事”。有一年农历四月,太阳当空高照,农民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着。农民葛爷爷一家和别的农户一样,在田间忙着插秧,被方毅看到后,及时安排20多名士兵到葛家田里帮忙。官兵们一边插秧,一边唱着秧歌,不一会儿,秧就栽完了。士兵们正准备回去,这时方毅主任和张云逸副军长又来到田边,有礼貌地向士兵们说:“我说的是以前老话,你们不但要加强军事训练,搞好军民关系,也要好好地学文化,战争时期需要文化,将来到和平建设时期更需要文化。”说着,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用红泥块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教士兵认和写。当时士兵没有笔和纸,就用草棒和树枝,有的用手指作笔,以大地作纸,画着读着,方毅直到士兵会认会写当时教他们的几个字,才向士兵告别离开。回葛家巷驻地时,饭菜都凉了,两个人只吃了一点点,便又赶到军部开会去了。
1943年底,方毅组织淮南行政公署召开淮南地区各县医药界代表会议,成立了淮南医学会,推举行署卫生署长杨诺为理事长,大力推广医药卫生科技事业。同时,方毅结束安乐乡调查工作,返回淮南行署驻地时家集。经方毅整理,写成8.8万余字的《安乐乡调查》报告。全文发表于党内刊物《真理》杂志1944年第16期,是中央委派的四个调查组中唯一留下文字并公开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来自农村最基层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丁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