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著名”诗人的幸与不幸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程福康    人气:     发布时间: 2020-04-02    

——李枝芃与他的《西园诗集》

民国学者朱建新所著《乐府诗选》,与黄节的《汉魏乐府风笺》、闻一多的《乐府诗笺》并称,研究者认为“视野广阔,收集整理宋之后乐府诗作,有一定的创建”。该书收录清代诗人李枝芃《日苦短》三叠,题下对作者介绍为“字里未详”。

朱建新从何处选得李枝芃此诗,已不得而知。因当年文献整理条件有限,朱建新应该没有见过李枝芃的《西园诗集》,故对李枝芃基本情况一无所知。作为清代数以万计的诗人群体中一员,李枝芃并无名气,他的诗集幸存下来,现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7册。地方志中,对李枝芃记载也极为简单。我们只能通过其诗集,与同时代人的诗文,少量还原其本人,以及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

李枝芃,字峩士,号诗樵主人。《光绪盱眙县志》载,“泗州籍,世居盱眙”,不准确。《西园诗集》刻本每卷首皆注明:盱眙李枝芃峩士著。可见,李枝芃已入籍盱眙。

泗州李氏入籍盱眙,具体时间不可考。据盱眙马坝《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长沙府茶陵州人李文随朱元璋起义有战功,洪武十三年调任泗州屯田百户,为泗州李氏先祖,传至四世祖李华,迁至盱眙东乡定居。李枝芃为泗州李氏九世,卒后葬于高桥万斛塘(今盱眙县马坝镇万斛村)。

李氏历经明、清,进入民国,一直为泗州地区(今天泗洪、盱眙、天长等地)的世家望族。特别是其六世祖李绍贤,是明史中的一位名臣。李绍贤,字崇德,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任户部主事,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直谏劝阻武宗,被杖击毙命。明世宗即位后诏恤,建显忠祠于泗州走马街,春秋两祭。故泗州李氏支堂名号为“显忠裔”。受先祖风骨影响,李氏一门注重诗教。《西园诗集》“曹溶序”中说,“李子西园生于江淮之间,世为都梁右族”,“戚玾序”中说,“曾大父忠端公以名制科抗疏武宗朝,节与龙逢、比干等,孤忠载史册,嗣是以文显当世者,代不乏人”,即指此。

康熙十八年十月,泗州大水,李绍贤的祠堂沉没于水中。李枝芃写了一首七律,悲怆地记录了此事,“古祠瑟瑟水流空,城阁凭看泪欲淙。事业只留青史内,衣冠不守白波中。萍浮断碣鱼游上,瓦砌颓垣浪打通。祀典纵存梁栋失,后人何地拜遗忠”。第二年,泗州城完全湮灭,泗州衙门搬到河对岸盱眙第一山办公,直到乾隆四十二年裁虹归泗,泗州迁治虹城,是为新泗州(今安徽泗县)。留在泗州故地的李家,妥妥的成为盱眙人。

地方志中,李枝芃的生卒年不详。现存的《西园诗集》为康熙年间刻本,具体出版时间也不详。经比对李枝芃与同期人诗文集,可以大概推算出其生活时间。

《西园诗集》有几处关于过生日的记录。第一卷第一首诗即《辛亥生日》,“甲子忽四十,负此七尺躯”。辛亥年应该是1671年,即康熙十年,因为这年李枝芃四十岁(虚岁),上一个辛亥年是明代万历三十九年,显然不可能;卷六有《甲寅诞日戏作》,“甲寅六月朔之七,四十三年病九年”。甲寅是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这年李枝芃四十三岁(虚岁),正好相合。另外,与李枝芃过从甚密的泗州诗人戚玾,在《笑门诗集》卷五《祝西园》诗中说李枝芃 “长予三载”,并注明“西园亦生六月”,据考证,戚玾生于明崇祯乙亥(即1635年)六月十八日。那么,可以推断,李枝芃生于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六月初七。

李枝芃在诗集“自序”里还说,“戊申己酉之间,忽膺奇疾”,即指康熙七年至八年,公元1668年至1669年之间。“自序”里又说,“一病二十年”,这是说大概整数。如果按整二十年推算,则作序时间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这一年是戊辰年,诗人戚玾去世,李枝芃儿子李嶟瑞《后圃编年稿》卷六有悼诗;同卷《青宴轩种桃李》诗序,有“戊辰秋日予乃仍其旧基,先君子不及见矣”之句,可知此前李枝芃已经去世。另外,戚玾《笑门诗集》卷六《以诗代文哭亡友李峩士》诗中说,“伏枕闻捷音,自得驱膏肓”,但“秋月正当圆,先生即长夜”,当指李枝芃去世时正逢李嶟瑞以拔贡中康熙乙酉副榜,时间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秋。虚龄54岁,这也合戚玾挽诗中“恸君得中寿”的悲哀。

《西园诗集》前有曹溶、沈荃、杜浚、戚玾四人序。曹溶(1613—1685),字秋岳,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入清后曾任户部右侍郎。沈荃(1624—1684),号绎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探花,累官至礼部侍郎。杜浚(1611—1687),字于皇,黄冈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流寓金陵。戚玾(1635—1688),号缓耳,泗州(今盱眙县)人,有《笑门诗集》25卷。从这四人的卒年,以及曹溶在序中说“癸亥秋日,予客金陵,其冢嗣苍存偕予友杜于皇访予青溪旅舍,手西园集索予为序”来看,此书刻本不会早于1683年,为李枝芃生前手定刻本。

李枝芃一生未有功名,长期患病,仅得中寿,可谓不幸。他一生住在盱眙乡下,以写诗为乐趣,结交了不少当时的贤达,最后留下八卷诗稿传世,也可谓有幸。总的来看,他是一位普通的文人,具有一定的诗才,因各种机缘未到,未能成名成家。

明清鼎革之际,风云际会,国家与人民苦难常在诗歌中得到体现,很多诗歌因此而成为名篇。李枝芃并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人,“少负大志,读书谙世故”,“有志为经世之事,生平喜倜傥大节”,但《西园诗集》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之作,缺少幽燕之气、金戈铁马之声。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李枝芃当鼎革之际年龄不大(12岁),既没有对明王朝的认同概念,更没有对旧王朝的留恋情结;二是李枝芃生活的空间狭窄,乡下的生活清贫而安逸,身体原因,“双脚如负重械者,一步不可出,终年累月,伏枕支床,呻吟而已”,可能类似于现在的偏瘫,外出游历的范围不广(到过南京、常州、苏州等地),限制了他的诗歌题材。他也写过一些反映民生艰难的诗,如《里胥行》《暴雨行》,但总体上数量极少。或许,因文字狱的原因,写过一些但未入集,也未可知。

人生阅历简单,使李枝芃更加专注于诗歌,以此作为性命所依。他认为,诗是“文章中尤物”,“文人才士明明知受其累而终爱之不忍割”。自己“他无所用,其心惟一以诗发之。于是,看花对月有诗,较晴课雨有诗,焚香听鸟有诗,登山临水有诗,遇好天、值佳节、读异书、逢奇士,莫不有诗。”他热爱诗歌,虽然自谦说“诗不求工取自娱”,其实是苦吟的,“只字万敲非不苦,此生一癖实堪怜”,尤其重视诗歌的传世不朽功能。他在诗集“自序”里,说自己听从了戚玾的劝说,“劝予及身为身后计”,其实他内心何尝不追求。他在《喜石庄过西园》中写道,“多情花鸟皆亲旧,传世诗篇即子孙”,就是他对诗歌最鲜明的态度。

李枝芃的诗学观点,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形成了他诗歌的风格。清初诗坛,主要风格体现为王士祯的“神韵说”,追求含蓄淡远的味外之味。未见李枝芃与王士祯之间有什么交往,但李枝芃的儿子李嶟瑞是“渔洋门下士”,所以在诗学观点肯定也受到当时诗风影响。在《西园诗集》里,有李枝芃唱和《秋柳》四首诗,是对王渔洋的致敬之作。但李枝芃的诗学观点,不在“神韵”,而在“性灵”,冥冥中与百年后的袁枚成为同调。他在《答李豹采中翰》诗中明确提出“论诗赏性灵”,在《山居》诗中也认为,“诗到惊人出性灵”。这也让他的风格不同于“味外之味”,而在于“情感真实”。总体上,他的诗是清淡的,易懂的,极少典故,多是白描。曹溶在序里说,“清微古淡,欲把高岑之背,而登韦柳之堂”;沈筌在序里说,“李子西园能以情生诗也”;戚玾在序里说,“其为诗也,以性情为主,而才识工力适足以赴之。”虽然不乏溢美之辞,但也较为准确概括了李枝芃诗的风格特征。

因为长年生病,李枝芃对人生有着深刻的领悟。他诗心细腻,留恋光景中有着许多生动形象的刻画、直抒胸臆的喟叹,虽然不是名家名作,确实也值得一读,打动人心。如写邻人“柳线穿腮特送鱼”,非江淮农村人不能道;写闰月中秋“天因秋可爱,增补一中秋”,写闰年春天“年闰草迟生”,都赋予季节以生命;写贫病的“闲从病得何求药,暑与贫宜省赎衫”,虽然是学习宋调,却也与他身份相合,尽管他未必真这么穷;至于写景的 “月色澄时疑白昼,秋光好处在黄昏”“垂柳时赠一窗阴”“山因飞瀑头如白,树为怜秋叶欲红”等,都色泽干净而鲜明,如在眼前。朱建新《乐府诗选》所选的《日苦短》见《西园诗集》卷二,并非此集中出色之作。

 

《西园诗集》除文字本身可堪一读外,里面涉及到李枝芃当年交游的人物,对研究地方文史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诗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百人,除上面已介绍过的四位作序者以外,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参与《西园诗集》编订的黄周星、孙汧如。黄周星(1611-1680)字九烟,湖南湘潭人,生于上元(今南京),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进士,入清后,不仕,往来吴越间,流寓南浔之马家港,以授徒为生;工诗文,通音律,作戏曲,好结社;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绝食而卒,葬马家港长生桥畔。孙汧如,生卒年不详,字阿汇,六合人,精画理,善文词,著有《释冰书》一卷,今人出版有《李鳝石涛孙汧如任伯年精选集》。

当时的盱眙知县黄若庸、朱弘祚、胡应麟。黄若庸,生卒年不详,字仲丹,号岸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七年任盱眙知县。《乾隆盱眙县志》说他“律己清刚,处物平恕,宽仁廉敏”;近年来拍卖市场有其书卷出现,为题诗一首,“高柳毶毶势入云,兴来凭石醉斜醺。呼僮洗砚山泉侧,身是临池晋右军”。朱弘祚(?-1700),山东高唐人,康熙九年任盱眙知县,有惠政,举卓异;累官至广东巡抚、闽浙总督;三十九年,命修高家堰河工,病卒。胡应麟,字漫园,海宁监生,康熙十八年任盱眙县令,《乾隆盱眙县志》说他:“禁革火耗,修学官,置义学、义田,弭盗振荒,善政毕举,清勤有雅才,尝葺玻璃泉亭、拙补园,与人士唱和,时称风雅焉。”

与李枝芃诗词唱和的文人夏敬孚、赵五弦、邓汉仪。夏敬孚,名人俭,字敬孚,安徽寿州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任夏津知县,《寿州志》卷十九 《人物志•宦绩》称其“充乡试同考官,拔新城王士祯,时称得人”。赵五弦,字里未详,据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五《赵五弦诗序》,知其曾任兖州司刑、庆远太守,晚居邗江;李渔的《资治新书·判语部》收录有赵五弦司刑时的判词若干条。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明未吴县诸生,顺治元年举家迁居泰州,绝意仕进;博洽通敏,贯穿经史百家之籍,尤工于诗,《题息夫人庙》为名篇。

西园已不可寻,其遗址位于盱眙东阳云山山麓。云山分大云山 、小云山,并不高,仅70余米,却有丘壑之美。李枝芃同时筑有“闻得园”,后为其长子李嶟瑞所用,改名曰“夕阳山庄”,并在屋后的菜地上构建了一处“后圃讲堂”,故嶟瑞著作编为《后圃编年稿》。

盱眙东阳城、大云山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李枝芃当年在此发思古之幽情,但绝对没想到他隐居之所,下面是巨大的王侯陵墓。因常年被偷盗,加以地方开山卖石,大小云山在上世纪末已经基本上夷为平地,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挖掘。200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确认大云山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鉴定,墓主人是汉代江都王刘非。

“苔路堪容屐,空阶拄杖行。窗痕留夕照,蛬响送秋声。病鹤同人瘦,荒天隔雨晴。遣怀诗未就,山月一尖横”。这是李枝芃的《西园暮眺》。这些风景已随着时代消失。那些从地下出土的宝贝深藏于文物库内,李枝芃的诗集也是孤本难觅。对于盱眙,甚至对于整个古泗州地区来说,倒是应该把《西园诗集》当作宝贝,这里有当年的风雅,当年的气息。(程福康)

  编辑:丁立高

参考文献:

王泽强《新发现的戚氏宗谱与戚玾生平事迹补正》(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10月)

张晓明《 民国时期三部乐府笺释著作评述》(《文教资料2014年第7期》)

李枝芃《西园诗集》

戚玾《笑门诗集》

李嶟瑞《后圃编年稿》

《盱眙县志》(康熙、乾隆、同治、光绪)

《盱眙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