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曙光作品:游子的古镇乡愁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管曙光    人气:     发布时间: 2017-12-15    

编者按:今年7月28日、11月28日,我们分别编发了特约通讯员、淮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管曙光撰写的《祖父的小卖提篮》、《父亲的励儿家书》,今天再推出《游子的古镇乡愁》。三篇作品既独立成章、又形成系列,蕴含厚重的道德情感、人文情愫、家国情怀,对新时代传承纯朴的家风、家训、家教,传播纯厚的乡情、乡风、乡愁,传扬纯真的品性、品德、品行,均具引人沉思的启迪作用。

■ 管曙光

我的故乡平桥古镇,是座落在京杭大运河畔、淮扬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史称“平河桥”,因河而生,缘桥得名。据史料记载,古镇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距今已有886载的悠久历史。1991年获得“江苏省首批百家名镇”殊荣。我自1972年12月12日应征入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四十五年,一次次回眸故乡,一遍遍眺望古镇,用心找寻曾经的起点,倾力追溯大河的源头,深藏心中的那份乡愁渐次展开、历久弥新。

古镇平桥,素有厚重的政治遗存。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唐宋元历朝历代接续挖掘,古老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连接着淮安与扬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桥古镇成为两座名城的融汇之地。明清时代,平桥作为“运河之都”淮安的南大门,建有平河桥护盐关、巡检司,驻有重兵守护的“平桥大营”,设有朝庭派遣、大权在握的千总官。更为世人注目的是,康熙大帝六下江南,往返皆经平桥、留下佳话。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十一次驻跸古镇,有感而发写下数首诗篇,其中《平河桥》咏道:“初驻游龙第一程,平桥骋望绿波平。迎銮黎庶肩摩溢,舟水相关喻众情”,由衷表达对平桥镇貌的感触、对迎驾盛况的感怀、对水舟喻比的感悟。

古镇平桥,素有显豁的交通轨迹。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作为黄金水道上的运河重镇,平桥成为“淮关之门户”,堪称南北漕船泊启、东西商运交汇的枢纽。为使南来北往、绵延不绝的船舶不致蜂拥而入、堵塞淮关,入晚时分必须停泊平桥、滞留古镇,履行报关手续,接受严格检查,翌日启程。沿大运河东堤而建的我国古代重要陆上官道穿镇而过、车水马龙,恭迎着南来北往的水陆过客,使平桥百业兴起、盛极一时。乾隆《山阳县志》四卷记载:“平河桥镇,城南五十里,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田畴沃美,帆樯络绎,开淮甸之门。”尽显平桥因交通而繁荣的盛况。如今,京沪高速、淮江公路、237省道,以及连淮扬镇高铁纵贯全镇南北。正在兴建的348省道、312县道,在古镇架起横穿东西、呼应古今的运河大桥,既实现了平桥人“一桥飞架东西”的梦想,更凸显了古镇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

平桥古镇,素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明代镇上的沈氏先祖沈翼,书写出“一门三进士”之佳话。朝廷尚书级大吏潘埙、胡琏钟情平桥,相继于此买田置家,怡文益志;大文豪吴承恩、蒲松龄慕临平桥时留连忘返、吟咏赞叹,分别写下“短篷倦傍平河泊,潮来渔米集商船”、“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黄流注海漘”等著名诗句;清代汉学发韧人阎修龄、阎若璩父子定居平桥,构筑“一蒲庵”,吸引聚集大批名流雅士,饮牛草堂、不趋俗流,朝夕行吟、名重一时。据查阅,从乾隆皇帝、王公大臣到达官贵人、墨客雅士,吟咏平桥的诗篇达117余首,给古镇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平桥古镇,素有繁盛的商贾积淀。由于南来北往、成百上千的商船停泊平桥,客商们纷纷弃舟上岸,吃喝游玩、买卖贸易,大大带动催生了镇上的客栈旅店、酒楼饭馆、商行百杂、服务业态乃至寺庙香火。当时两街五巷,南庵到北庵三里三,街上坐贾行商绵延不绝,商家店铺生意兴隆,河中漕船接踵、帆樯林立、浆声灯影,岸上人流如织、昼夜传喧、财源滚滚。传说,当年乾隆皇帝路经平桥,镇上大财主林秉直为讨好皇上、炫富取悦,在山阳县城到平桥镇的四十里路上,张灯结彩、地辅罗缎,把圣驾接到家中,用鲫鱼脑烩豆腐的“家常菜”恭奉,乾隆赞不绝口、喜不自禁,赐名“林百万”,敕封平桥豆腐为“天下第一菜”。因商贸兴盛而衍生出的平民大集“小(笑)人会”,明清时期“淮阴十景”之一的平桥社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糖画艺术,如此等等的风情、风貌、风物,又发挥出“文化搭台、商贸唱戏”的促推功能。

古镇平桥,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有我刻骨铭心的乡愁。这里埋藏着我们祖先的躯体,残存着我们祖辈的老宅,生长着我们稔熟的草木,刻印着我们起步的足迹,如今居留着我们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流淌着我们为之骄傲的母亲河。我们的眼中为什么充盈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故土爱得深沉。台湾诗界泰斗余光中的著名《乡愁》,情深意切、令人动容,饱含海外游子对已故母亲的浓浓爱意与深深怀念,充满对祖国母亲的切切期望与殷殷祝福。第一次拜读这篇表达乡愁的翘楚之作,便直抵我心灵深处,引发我强烈共鸣。农历甲午年六月初四,是我六十周岁生日,更是母亲把我带到人间的受难之日,我没有为自己祝寿,而是冒着酷暑回到故乡,拜祭辞世近十年的母亲,含泪缅怀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最牵挂、最宽恕、最信赖我的人,追思她老人家留给我悠悠不尽、绵绵不绝的乡愁。孩提时,乡愁是生活的重担,母亲压在肩头,我揪在心头;从戎期,乡愁是放飞的风筝,母亲攥在那头,我系在这头;转业后,乡愁是迟暮的孝道,母亲久病在床头,我抱憾在尽头;现如今,乡愁是凄凉的土冢,母亲长眠在里头,我泣跪在外头。母亲啊,您在那边还好吗?天堂里,您不用再为儿女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不要再为儿女牵肠挂肚、担惊受怕,不必再为儿女当牛做马、吃辛受苦。您的子孙都已成家立业、福至甘来,您的恩德我们今生无以报答,但愿您照顾好自己,母子相聚在来世。安息吧,我的亲娘!

千年运河烟波浩渺,古镇乡愁源远流长。乡愁是人类心底永恒的情结,是文人笔下无尽的情思,是当今社会强烈呼唤的情愫,是我们心中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大树。对久别故乡的游子而言,乡愁又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惆怅,是“悲歌可当泣,远望可当归”的神往。生育在那片故土上的子孙后代,记住乡愁就如绿叶对根的思念,跪犊对乳母的感恩,江河对源头的向往,桑梓对家园的守望。

国泰编史,盛世修志。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天翻地覆,正值古镇平桥文脉传承、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期。国家和江苏省都在启动实施“名镇志文化工程”,为我们记载乡愁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良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平桥古镇千载难逢、万众共享的莫大幸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更让平桥古镇如沭春风、如获至宝、如日方升。为跟紧这一时代潮流,献上对古镇母亲的赤子之心、反哺之情,我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乡贤才俊、德高望重的故里长者、身离心系的古镇游子,聚首担道义、戮力著文章,编纂《古镇平桥话乡愁》,梦圆平桥人民翘首以盼的多年夙愿。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顺应历史呼唤、社会期盼、民众愿望,为古镇平桥积蓄承前启后的人文财富,添增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她的价值所在,还在于让千年古镇的历史遗产、文化底蕴、精神财富,不因岁月流逝尘封湮没、淡忘远去,而在及时抢救中得以还原,在深入挖掘中得以彰显,在聚文汇书中得以传承;她的价值所在,又在于让生于此、长于斯的平桥人,无论是坚守故土的乡亲,或是远离古镇的游子,还是繁衍他乡的后代,都能了解熟悉这方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热土,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不泯乡思、感念乡恩,成为融入血液、化为基因、挥之不去、抹之不走的修身之魂、齐家之宝、立业之本;她的价值所在,更在于得到相关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顺理成章地融入了《淮安区古镇丛书》,对内资政教化,凝聚正能量,增强归宿感,对外增光添彩,扩大知名度,增强向心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镇平桥的历史承载过兴盛,古镇平桥的热土书写过荣华,古镇平桥的先人创造过奇迹。我坚信,古镇平桥的未来必将乘“中国梦”的时代大潮,扬帆奋进、破浪远航,重振当年雄风,再塑昔日辉煌。

古镇老街的北首入口

乾隆11次驻跸平桥的“迎龙亭”

当年镇上三月初一“笑人会”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贸市场

淮扬菜系的扛鼎佳肴“平桥豆腐”

                                                                                                                           【编辑 杨信】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