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来福:因一块青砖走上文史研究道路的草根学者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李 将    人气:     发布时间: 2017-07-24    

章来福先生

       人物档案:章来福,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江苏淮安人,现为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会员、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等。

     《新华访谈网》李 将 摄 影 张 瑞

       近十多年来,章来福先生致力于淮安地方文史的研究,撰写文史、党史、民俗、收藏、风物特产等文史类文章,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还先后参加了《扬子晚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多家报社举办的征文活动,获得了不同奖项。

       2010年,章来福先生被聘为名城淮安网文史顾问,同诸多有着共同爱好的网友,参加“拜访淮安历史名人后代”“踏访淮安城老街巷”等系列活动,发现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的老民居,为撰写文章,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获得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淮安区政协编辑出版的《名城淮安丛书》中,收录其16篇文章。

       章来福先生所著《淮剧与淮安》、《淮安的老街巷》、《吴承恩墓发现始末》、《老淮安照相馆的那些事儿》、《淮安区老民居建筑风貌》等文章受到淮安文史界好评,先后被《淮海晚报》、《新华日报》等多家报社转载刊用。

       近日,《新华访谈网》全媒体记者一行来到章来福先生的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在文史研究道路上的故事。

一块青砖使其走上文史研究道路

       新华访谈网:章老师,您好!先请您说一下,您研究的领域主要分为几大块?

       章来福:淮安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作为一名业余文史研究爱好者,要研究的领域非常多,但是要各个领域都去研究,人的精力和时间都不够。近几年,我主要是把淮安的老街老巷、老桥,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古建筑的名称,包括晚清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淮安的商业、服务业、饮食业、名优特产等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在这两个领域,我研究出一些成果,也受到文史界的认可和赞扬。

       新华访谈网:可以举个例子吗?

       章来福:我们淮安宾馆西边有个润州会馆,以前各个版本的书上介绍说这是润州在淮的商人经营中药材的会馆。我通过走访、实地拜访了一些深谙地方掌故的老人,得知这个会馆并不是镇江商人在淮安经营中药材的会馆。那么这个会馆到底是和什么行业有关呢?通过调查了解、查阅资料,终于查清这个会馆是镇江商人在淮安经营旱烟业与酱园的两个行业的商人共同出资建立的会馆。为什么镇江人建的会馆要叫润州会馆?因为镇江的古名就叫润州,所以称之为润州会馆。那么,淮安是否有中药材行业的会馆呢?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查实了三皇会馆是经营中药材行业的会馆,旧址位于河下莲花街西端,俗称“小坝”的地段。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淮安文史界的关注。

章来福先生进行实地考察

       新华访谈网:章老师,您刚才说的研究的领域,包括老淮安的一些老街老巷、遗迹古址以及其他历史上记载的一些古建筑,当然历史记载会有一些失误的地方。您依照尊重史实的态度对这些古址进行考证,对我们老淮安文史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那么我们想知道,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史研究这方面产生兴趣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开始走上研究老淮安文史道路的?

       章来福:我从小在淮安长大,对淮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我是1965年生,80年毕业的初中生。16岁初中毕业以后,只要看到当时的《淮安日报》(现为《淮安区报》)上刊登的文史方面的文章,我都会认真的阅读。直至今天,每期刊登的有关淮安文史的文章,我还会认真的阅读。后来,我在淮安县(现淮安区)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只要是和淮安文史方面相关的书籍,我都会如获至宝一样借回家。“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的源泉就来于书本。”——这两句话我深有体会。

章来福先生接受《新华访谈网》记者采访现场

       2004年,我的岳父从一个建筑工地上拾到一块淮安府学的文字青砖。当时这块青砖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为什么人们会对一块普通的青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块青砖是两种矿质,正常的砖头都是泥烧的,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淮安府学”四个字是琉璃质地的,这种情况比较罕见。我查过了地方史料,淮安府学从北宋年间就开始建起,直到民国年间毁于战火。那么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淮安府学从最初的一座孔庙发展到最后成为苏北的一所非常重要的学校。它是地方上的最大一所朝廷所建学校,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淮阴师范学院。这个学校的建筑历史上是屡建屡毁,最后一次修缮在晚清时期,毁灭是在民国时期。但按最短的时间算,从晚清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时间。但作为淮安府学唯一的见证物,就是这块砖头,因为淮安府学这个主体建筑物已经不存在了。我得到这块青砖以后,回来查阅资料,到处拜访老人,了解到很多翔实的资料。于是我就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淮海晚报》,后来《淮安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共七家报社都先后转载,两家电视台报道,几十家网站进行转载。这件事对我当时的触动很大,然后我就通过这块砖头引发我对文史的研究,让我走上了文史研究的道路。

图为章来福先生收藏的淮安府学青砖

在文史研究道路上的困惑与欣慰

       新华访谈网: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块青砖引发了您对淮安文史研究的好奇与兴趣。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个奇遇让其走上了一条对某一方面狂热追求的一条道路。在这方面,章老师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么多年来,在淮安文史研究领域,您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大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我们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座古城。下面再请您说一说您在文史研究发面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说哪些问题?

       章来福:我刚才讲的,我研究的方向是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建国后公私合营期间,如淮安的如老照相馆、老饭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但这个就需要去拜访各相关行业当年的经营者和参与者,不可能就坐在书房里完整地把一篇文章写出来。期间也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比如我拜访的一些老人当中,有些是当时的老业主,什么是老业主呢?就是自己干活做事,不雇佣伙计的业主。如果雇佣伙计了,那就叫老板。这些人对以前的一些事情不愿意多讲。这些人在我登门拜访讲明情况后都很不开心,很多人都说你怎么打听这些事,都是陈年烂谷子的事了,有什么好打听的。但我也很理解这些人,因为他们这些群体,曾经也是有产业的人。公私合营以后,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产、工具包括产品加入到公私行业当中去,成了无产者。他们和工人一样去做工,现在看到别人都发财了,心里终归不平衡。我也遇到一些很愉快的事情,如我写的《老淮安酱园店的那些事》以及豆腐行业的那些往事等。我采访的这些老人都很开明,因为他们认为以前的事都过去几十年了,现在还有人关心这些老行业的轶事并通过文章写出来,这是件好事。

近年来章来福先生所获得的荣誉

       新华访谈网:您刚才说了,在走访、考证的过程当中,有些人会有抗拒的心理,但也有些老人对我们淮安古城的一些古老事物的回忆还是非常热衷的,有一种怀旧的心理,这对章老师您的研究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下面我们想了解一下,就是您研究淮安文史这么多年,应该说对淮安文史发展贡献是比较大的,那么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困惑或者说在这一方面有没有什么大的空白或者未知领域还没有涉足的?

章来福先生近年来发表的部分文章报刊一览

       章来福:现在我们的淮安人走出去以后,对家乡有点淡忘。还有我们在校的学生对淮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空白的。这个就会出现我们淮安历史文化传承的断层。

       2011年,淮安外国语学校成立一个“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社”,这个研究社主要是组织有历史文化爱好的学生,邀请我们这些淮安文史研究者,把他们带到实地进行讲述,如淮安历史古迹遗址、名人故居、老街老桥等。通过现场讲解,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淮安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个效果很好,得到了广大家长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许。

章来福先生对淮安外国语学生讲解文史知识

对淮安历史文化发展的建议与期望

       新华访谈网:据我们了解,您是有正式工作的。您的文史研究创作都是放在工作之余的,那么您是怎样合理分配时间的?

       章来福:以前我有很多爱好,朋友圈也很广,如收藏门票、彩票、与朋友交流等。但自从我爱上文史研究之后,这些爱好都不怎么沾边了。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的人比较广。比如我去一个村、或者一个居委会,我就会去找一些对他们所在地的街巷、名人了解非常详细的人,让他们讲给我听。通过这种方式,使我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我的工作与我的文史研究创作两不误。节假日期间,我都全部用在文史研究创作上。我曾经步行走遍了淮安城里的大街小巷。现在淮安区电视台有个栏目叫《呱呱天下》,最后一个节目就是讲述淮安老街巷的故事,这个节目的编辑在搜寻资料的时候就会找我,请我帮他们提供相关文史资料和实地拍摄材料。

       新华访谈网:我们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城,她在历史上有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成就。那么章老师您觉得我们淮安在国内文史界的评价中是否是公正的,或者说还有哪些方面被人们所忽略?

       章来福:从外地来的朋友来淮安旅游的时候,都会对我说,没想到到淮安的老街老巷你都能讲出这么多故事。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淮安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的老街老巷包括一些古老的村庄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有不少有存在价值的古建筑被推倒的铲土车之下,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章来福先生受聘为《新华访谈网》文史顾问

       新华访谈网:章老师刚才说的也是我们淮安目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淮安是一座千年古城,但是很多古遗迹都在渐渐地消失,为此我们这些历史文化爱好者都感到非常的惋惜。当然,我们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的想办法在保护这些历史古迹,如河下古镇、城区内的老街巷、名人故居等。希望我们淮安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让国内乃至国际更多的人知道淮安、了解淮安、爱上淮安。

      新华访谈网:最后感谢您接受《新华访谈网》的独家采访,祝愿您在以后的创作研究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章来福:谢 谢!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江苏中访文化新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大街313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