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唐唐:李敖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来源:新华访谈网    作者:杨唐唐    人气:     发布时间: 2018-04-09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李敖改陆游诗句

2018年3月18日10时59分,李敖去世。这是一条震撼的消息。我一直比较关注他的新闻,他的身体近两年亮了红灯。李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异类,被国民党视为异己,他异常的言论和异样的才华早已名动天下。

对于死亡他已经看淡,在他的告别信中可以看出他还是那样子的洒脱,快意恩仇,这种情景令喜欢他的人感到了一丝的悲伤。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概讲的是这种场景吧!不喜欢他的人也会有说不出的滋味,纵使李敖一生树敌无数。他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是同类型的人,把死亡当作醒时看见的一切。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只能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文章里看到赫拉克利特的影子,他唯一的《论自然》也残缺不全,但是李敖却会因为他的著作等身而不朽,有些著作必定会传世。

李敖嬉笑怒骂,自成一派。即使在步入耄耋之年依旧锋利不减,对他看不顺眼的人和事依旧嘴不留情。据有资料统计,他骂过的人物超过3000个。他平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找到李敖这么精彩的人做朋友;二是没有机会坐在台下听李敖的演讲。他有一个本领:“别人骂你王八蛋,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还说想要找个崇拜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他的人生观是:随他千夫所指,老子横眉冷对。

我喜欢李敖,喜欢写《老年人和棒子》《十三年和十三月》时的那种激愤和批判,喜欢中西文化论战时的那种少年意气。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这样说过:“李敖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把别人踩在脚下。”我不这样认为,尤其年轻时的狂想褪了色,随着年岁的渐长,很多意志被现实消磨丢,这时候才发现李敖一生都是这种“谁与争锋”的姿态,心生敬意。我佩服他坚持了一辈子,这需要很大的毅力。

第一次读李敖,时间忘记了,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是给《文星》的第一篇稿子《老年人和棒子》,当读到他把朱八戒和沙老三说成“工谗善媚”的“走狗青年”,骂唐僧假以老年持重,手握孙行者的抽象棒子。不由得一惊,产生过很多幻想,这种幻想给一个叛逆的少年带来了多少美丽的梦,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然是无法言说的美妙。李敖对我年少时的影响是我认为自己曾经有无数种可能,虽然并没有实现。

如今,李敖走了。走进了地狱。地狱,这个词语不够文雅,但已经说明世间再无李敖。那些流动的,绽放的,一切的往日都成了生命里的回味。李敖不死,他只是慢慢凋零了。

他将不会归来开放,我们将会跟随他的脚步慢慢老去。

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其后李敖写了《胡适走进了地狱》,用那种剧本手法。在之前的那个冬天,胡适因发表《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而遭到围攻,李敖以《播种者胡适》为胡适辩护,李敖说:别看他笑得那么好,我总感觉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

这句话今天我想这样说:“别看他狂傲不羁,我总感觉李敖是一个寂寞的人。”像李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寂寞,他“高处不胜寒”,还不甚凄凉。所以叔本华说“天才都是寂寞的。”也许是我们对李敖不够了解,也不曾肯定他,把他的每次出彩都当作了表演,甚至误以为是行为艺术。在这个操蛋又沉闷的时代,他以杖朝之年耄耋之躯还在为自由主义而战,在立法院手握催泪瓦斯,为言论自由、反对军购案。他何尝不想找一个同路人?可是,他孤单单的一个人越走越远,把那些人远远抛在后面,他何尝不是一个寂寞的人呢!

毫无疑问,李敖是胡适的追随者,他们都争取言论自由,宣扬民主和人权,也曾经鼓吹“全盘西化”。和胡适追求健全的文化人格相比较,李敖有些相形见绌。他由于出道得早,有机会跟胡适这位五四文化的伟大人物接龙,也许受过胡适的影响,他在骨子里头有一点五四文化人的风格;他的身上也同样具备魏晋风骨。李敖蔑视一切权威,我行我素,他讨厌文章写得千篇一律,他主张人要有一点点信仰。在这样的时代,李敖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也许我们要等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发现李敖的真正价值,那时候他的价值将会得到彰显。一切都不会晚,历史是一面好镜子。

他去世后有所谓的一级作家,有些码字的知识分子写文章骂李敖,他们的切入点几近相似。说实话,都千篇一律。也许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读过李敖的东西,只凭一些八卦新闻来断章取义。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悲哀。一群跪着说话且没有一点血性的人去骂一个有血性且始终站着说话的人,这是多么讽刺、多么不可理喻的一件事。

“渣男”来形容李敖,使我第一次知道大陆的一级作家是什么成色。凭良心说,李敖并不是一个绅士,比如,他和胡茵梦的过往,他总是出言讥讽。可是,这样的事情,那不是我们外人几句评说就能讲得清楚的。

网上也有人把李敖和鲁迅做比较,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李敖活出了自我本色,至始至终毫无半点媚骨。我们只看到了李敖的光鲜外表,但并没有看到他内心所承受的苦痛,酸楚、焦虑。李敖的朋友陈文茜和马家辉写起李敖来总是那么煽情,看了开头我能猜出结尾。可能这世上没有人真正懂得李敖,有些是道听途说,有些写他的文章则是“轻人之所重,或重人之所轻”。无论怎样,我不想他被过度吹捧。

在现实中,我不赞同李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他所作所为就如同在显微镜下,被放大,被夸大。当然我承认他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人,比如他骂梁实秋是“伪君子”,说钱穆“迂腐”、评金庸小说“下流”、斥余光中无耻,调侃余秋雨“游山玩水不足道”。可能在这上面还不是得理不饶人讲得明白的。他的一套看人方法是不流于世俗的,正是这样,李敖才具有真正价值,他为台湾言论自由的拓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李敖常常骂大陆没有大师,他的逻辑是那些人最多是老资格,别人全死了,他们还活着。依我看,李敖尽管博览群书力透纸背,也有眼力和笔力到不了的地方。在这样喧嚣的时代是不会有大师出现的,大师的出现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雨露。

大家都知道李敖喜欢骂人,但少有人知道他是站在正义的立场讲话。他常常强调一个人要像律师一样有立场,他说一个问题有上有下,有左有右,他把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看成是一个懦夫。因为他的这种立场,他坦言自己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

在很多情形之下,李敖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相反,他还很热情。在和徐复观打完官司走出法庭,他们就一起去喝咖啡。他拍卖掉胡适送他的字画,以资助为慰安妇问题奔走的高金素梅。为此,他还到处收集资料。即使被国民党查封了书籍,还蹲了大牢,他也没有在《蒋介石评传》里抹黑蒋介石,他以历史观来“盖棺论定”。李敖虽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但在这方面他是无懈可击的。

李敖被诟病的还有他的“敛财之道”,这个问题的真相并不是人所共知,相反还以讹传讹。很多人批评他无德,我想这样批评他的人大概是道德家,或者道德教育员。李敖的才华和影响,蒋经国曾经拉拢他,如果他想高官厚禄,何求而不得?他的喜欢打官司,其实为的是尊严,在今天很多人把尊严已经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只有他还在死死维护。在事关尊严和正义的大节上,他不做丝毫的妥协,也不允许有丝毫的侵犯。现在很多文人缺少什么?答案是缺少骨气。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要有骨气,揭露真相、直面人性,以及对所处时代的伟大抵抗。这些李敖身上都有,正如他所说:一个一流的作家,不管作品畅销与否,都要继续写作。

李敖这一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他自己曾经讲到过,50岁之前他是认真的写作,59岁以后他因为做电视节目没有认真的写作了。其实就算他不承认我们也能看出来,当他以一个娱乐人物出现,就注定了他写作风格的改变。对于他做电视节目,不管是为了钱,还是曝光率,实在不应该。在早期他的批判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在《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都能找到痕迹。后期的一些作品,比如《活着你得有料》《活着你得有种》等等都让我失望。对于外界对他后期文章的批评,他在电视上做出激烈的回应,说大家不懂他的境界,这当然是他的自我辩护。在《北京法源寺》里他试图建立一种社会体系,这种体系就是说他想通过笔下的谭嗣同来构建一个国民的社会认知,——很可惜,没有成功。他在这部小说中的民族性探究值得表扬,对国民以看客身份活着的批判值得我们深思,但这部小说中的最大一个败笔是评论占去太多的篇幅,假如作为一部严谨的小说,他的卖弄显得太多余。但是我们能够允许狄更斯在小说里写那么多废话,也能接受李敖。

李敖的部分文字并不以文采见长,他讲究的是证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思维敏捷,拥有深厚的综合知识。比如《阳痿美国》(大陆叫《审判美国》)里他的渊博学识得到了体现。大陆出版他的文集叫《李敖大全集》,着重强调一个“大”字,这就是李敖最本质的体现。李敖对传统持批判态度,但在他身上又有传统的一面。他反对“台独”,所以在他身上既纯粹又复杂。即使是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李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今后恐不再有。

在大陆有这样一些声音,说李敖的作品缺乏学术。说李敖没有建立学术体系则可,说他没有学术,这对李敖是不公平的。李敖涉猎太广,导致他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走到时代最前沿,但他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褒扬,李敖是最后一个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学者。

我对李敖也有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比如他说自己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的白话文前三名。我觉得,至少我个人不觉得李敖的文章好到了那种地步。把文化事业比作一座山峰,站在山顶的人一直是李敖,李敖,李敖。一直让人仰望,这真是我们的悲哀,但同时也是李敖的悲哀。很多年前,他就讲老年人要有“留点余荫的人生观”“这是伟大的心怀”。他应该懂得给青年人让路的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我这里,我不打算承认李敖历史学家的身份地位,我只承认他是一个历史学者。学问家和学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他没有写出和历史学家相称的作品,也许这不是他的个人损失,而是我们国家的损失。除了这一点,其它任何加在他身上的头衔他都有资格匹配。

李敖走了,他真正的读者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那些讨厌他的人我不想去揣测。许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来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讲了真话,真正做了自己,他狂傲,自负,那一定是李敖。狂傲,自负的人还会有,但讲真话的只有李敖。

李敖一定会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将来不管谁来叙述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都将绕不开李敖。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的诗句美丽动人,用来送给李敖再恰当不过了。

可惜世间再无李敖。

责任编辑: 文乐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加盟我们 | 会员中心 | 人员查询

运营机构:淮安市中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 郭继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082号  苏ICP备17035845号-1

版权所有:新华访谈网   地 址: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北入口5-5号  百度信誉认证主体识别码:BDV-530364954 网站可信认证联盟编号:60319011003751991127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811MA1UXYHY5E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6077 4478